立铖 工业设备的医护专家
用精心打造企业精品
用实力铸造行业龙头
以过滤为核心,以节能减排、提产降耗为目标,研发和生产适
合国内和国际市场要求的各种节能减排设备、技术改造方案。
一、锈蚀及防锈的必要性
绣蚀是指金属在氧气和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过程。锈蚀无处不在,金属设备和制品在日常使用中就会与空气中的水分、氧气等成分接触,这就为锈蚀的发生提供了充分条件。据相关统计,世界上每年因锈蚀等问题而失去使用价值的钢铁制品大约为当年金属总产量的10% -20%。钢铁制品锈蚀会降低设备使用精度,影响设备使用,更有甚者会造成设备的报废,使得维修成本和使用成本大大增加。
二、防锈的历史及方法
锈蚀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对金属工具的使用而产生的,目前可以考证的人类最早对防锈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潮至公元250年左右,那时的人们便懂得将石油用于铁质器具的防锈。随后,在公元15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涂抹白苏子油的纸,这种涂油纸正是用来包裹铁质针的,这便是防锈纸使用的开始。
工业革命之后,大量金属制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时得益于战争中武器装备等金属制品的防锈需求,金属防锈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43 年,英国较早地制定了包装标准BS 1133-1986,并且在第二年单独出版并发行了标准中的金属防锈部分,相关标准和政策在民用领域得到了较好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解决军用设备在东南亚高温高湿环境中的锈蚀问题,相关人员进行了较为深人的研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防锈技术的发展。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均大力开展了防锈技术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以后防锈技术的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整理了已有的防锈材料的标准以及相关测试方法,制定了防锈材料的P系列标准。随后,日本在美国P系列标准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NP系列标准,英国则制定了TP系列标准。我国在1988 年成立了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CSBTS/TC 57)防锈分委员会,并由防锈分委员会负责我国相关防锈领域标准的制定与修订。2000年,我国依据日本的JIS K 2246- 1994,发布了防锈油脂产品系列的行业标准SH/T 0692- 2000。